在河北省的寧晉縣,有一種面食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口感而聞名遐邇,那就是西關饸烙。近日,寧晉縣自媒體協會組織了一次深入探訪活動,經濟日報《經濟》雜志經濟網河北工作站站長田建忠,協會秘書長李倩,協會監事長李江遠,副會長郭棟,副會長張彥朋,副會長范澤兵,協會核心成員曹軍濤,畢素辰等20多人到西關饸烙旨在通過鏡頭和文字,向更多人展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我們有幸跟隨協會的腳步,一同走進了西關饸烙的世界,感受面食文化的深厚底蘊。

西關饸烙起源于清光緒18年距今有130余年歷史,因店址坐落于西關而得名,這種面食以蕎麥為主料,通過特制的饸烙床子擠壓成型,煮熟后撈出,再淋上精心熬制的醬料和配菜,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西關饸烙的獨特風味不僅在于其制作工藝的精細,更在于其醬料的秘方。據傳,這醬料是祖傳的,融合了多種天然食材和香料,經過長時間的熬制,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
走進西關饸烙的制作工坊,一股濃郁的面香撲鼻而來。工坊里,幾位師傅正忙碌著,有的在和面,有的在揉面,有的在擠壓饸烙。每一步都顯得那么熟練和自然,仿佛這些動作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命中。據師傅介紹,饸烙的制作需要經過多次揉面和醒面,以確保面條的勁道和口感。而擠壓饸烙的環節更是關鍵,需要控制好力度和速度,才能使面條粗細均勻、形狀美觀。
除了面條的制作,醬料的熬制也是一門技藝。工坊里有一個專門熬制醬料的大鍋,師傅們根據祖傳秘方,將各種食材放入鍋中,經過小火慢燉,香味四溢。每一鍋醬料都需要數小時的時間來熬制,以確保其濃郁的口感和獨特的風味。

當一碗熱騰騰的西關饸烙端上餐桌時,我們迫不及待地品嘗起來。面條勁道爽滑,醬料鮮美濃郁,再加上各種配菜的點綴,口感層次豐富。每一口都仿佛在訴說著西關饸烙的歷史和文化,讓人回味無窮。
在品嘗的過程中,我們與幾位食客聊了起來。他們表示,西關饸烙不僅是他們日常的美食選擇,更是他們對家鄉情感的寄托。每當品嘗到這一碗碗熟悉的面條時,都會讓他們想起童年的記憶和家鄉的味道。

作為自媒體人,我們深知記錄與傳承的重要性。在這次探訪活動中,我們運用相機和筆觸,記錄下西關饸烙的每個制作環節和每個細節。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和文字,讓更多的人了解西關饸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讓更多的人能夠品嘗到這一美食的美味。
我們也意識到,傳承不僅僅是對技藝的延續和保留,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我們不僅記錄了西關饸烙的制作技藝和口感特點,還深入探討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并熱愛這一面食文化,讓西關饸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失的風險。因此,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西關饸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來確保其得以傳承和發展。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對西關饸烙的宣傳和推廣。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和展覽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品嘗到這一美食的美味和獨特之處。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來擴大西關饸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其次,我們需要加強對西關饸烙制作技藝的傳承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講座等形式來傳授技藝和經驗給更多的年輕人和從業者。同時,我們也可以鼓勵和支持他們創新和發展西關饸烙的制作技藝和口感特點,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最后,我們還需要加強對西關饸烙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通過深入研究西關饸烙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等方面來豐富其文化底蘊。同時,我們也可以將西關饸烙與其他文化元素相結合來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產品。
在這次探訪寧晉縣非遺西關饸烙的活動中,我們不僅品嘗到了美味的西關饸烙,更深入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我們為自己能夠見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也深感肩上責任重大,需要為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著探訪活動的圓滿落幕,我們期待著西關饸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我們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這一面食文化將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共同期待并見證這一美好時刻的到來吧!(田建忠,李倩)
本文地址:http://www.jianzhibaoo.com/article/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