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工程廊坊研發基地是聚焦于核電技術工程科研工作的“非核基地”,這里建有多種核科技自主創新研究設施,其中就有安全殼結構性能實驗平臺——“玄武”、安全殼熱工水力綜合實驗裝置——“盤古”這兩項面向全球開放的核科研設施。
中核工程先進核能技術研究院創新中心副主任姚迪介紹說,試驗過程中,安全殼承受了高達0.84兆帕的壓力,達到2倍設計壓力,遠超設計標準,并持續72小時,充分驗證了其在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試驗結束后,安全殼迅速恢復原狀,展現了其強大承載和包容能力,為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據了解,參與“玄武”項目的科研團隊成員都是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攻克技術難關,于2023年6月,讓“玄武”圓滿完成了全部試驗任務,為評估嚴重事故下安全殼結構性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研發團隊希望,后續這一平臺可以為壓水堆相關的科研提供支撐,持續引領前沿學術,推動核科技創新不斷發展。
與“玄武”相鄰的,是“盤古”臺架。據了解,“盤古”是廊坊研發基地上建成的第一個科研試驗臺架,其對PCS系統的研究成果,直接支持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裝料節點。
核安全是發展核能的前提與基礎。“盤古”“玄武”核科研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有助于推動安全殼等系統性能深度研究,對于進一步提升核電生產和核能應用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義。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很多國家沒有這樣的實驗條件和環境。“通過向國際科研人員開放臺架,我們希望與全球核電同行加強交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市場知名度。”中核工程科技部副主任劉濤表示,同時,豐富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數據也對我們的設施改善與科技創新具有寶貴價值。
科研設施共享造福全球。2024年是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40周年。40多年來,中國在核能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建立了強大的核研發能力和基礎設施。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丘達科夫看來,這不僅助力中國核能發展,也豐富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經驗和資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核集團面向全球開放了十二個核科研設施,與全球同行共同打造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平臺,既展現了中核集團的“硬核實力”,也向國際同行傳遞中核集團推動構建人類核能發展命運共同體的堅定信心。
“盤古”開路,“玄武”杠梁。中核工程廊坊研發基地正張開雙臂,迎接來自全球的核科研人員。
本文地址:http://www.jianzhibaoo.com/article/48.html